我国参与IEC的情况
我国于1957年8月加入IEC,2011年成为常任理事国。按照IEC章程,各成员国须组建国家委员会,代表本国参加IEC活动。目前,IEC中国国家委员会设在市场监管总局,由总局副局长、标准委主任兼任主席。我国积极履行IEC常任理事国义务,在IEC各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层面,2018年,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当选IEC第36届主席,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当选IEC理事局成员、副司长当选IEC合格评定局成员,标准创新司副司长当选IEC标准化管理局成员,华为公司、海尔集团、大唐集团的专家当选IEC市场战略局成员。在技术标准层面,承担了13个技术委员会(或分委会)的主席、副主席和9个秘书处,主导制定并已发布IEC国际标准206项,占其总数的1.9%。近年来,我国已成为IEC国际标准提案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合格评定层面,我国已加入IEC全部4个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体系,即: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IECQ)、电工产品及零部件合格评定证书互认体系(IECEE)、防爆电气安全认证体系(IECEx)、可再生能源互认体系(IECRE),每年为近5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在专家层面,我国在IEC注册的技术专家有2000多人,其中,3人荣获“IEC托马斯·爱迪生奖”,94人荣获“IEC1906奖”,2人当选IEC青年专家领袖,2人当选IEC大使。
IEC合格评定体系结出“金果子”
(一)提升了产业。服务电工电子等相关产业振兴。在IECQ项目实施前,我国元器件企业的产品连可焊性都达不到要求。经数年认证工作的不断推动,我国元器件质量水平大大提高,为当时我国彩电国产化及其它电子整机产品质量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我国电子产品在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军工产业质量保证。1990年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将IECQ认证的成功经验应用在我国军工企业上,对250多条生产线实施了认证,有力地推动了军工产品质量保证工作。助推防爆企业转型升级。较早获得IECEx认证的华荣防爆有限公司为满足国际IECEx认证的要求,将质量的理念贯彻到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从认证初期的以手动生产为主发展为全自动化生产,现已跻身世界知名防爆电气企业,年出口业绩近2.5亿元,是认证初期的10倍。
(二)促进了外贸。便利企业出口。我国加入IEC四大产品互认体系,每年数万家企业因此受惠达数千亿美元。仅IECEE一项,我国企业每年获得该体系CB证书数量就占全球总量约60%。2018年IECEE共颁发CB证书101460张,其中有64240张证书是由中国地区的生产企业所获得的。这些CB证书为企业产品出口、被目标市场接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升国际贸易。在工业品领域,中国与新西兰、韩国在自贸区框架下签署了产品认证互认协议,促进了我电子电器等产品出口,中国认证检测机构获得境外机构授权开展日本PSE、海合会GCC、沙特SASO等认证,便利中国产品出口。
(三)建设了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制度从设立之初,就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建设。实施风险管理。对于增加和调出的产品目录,经过充分地论证和风险、危害分析,从保护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安全予以特别关注,对产品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引入自我声明。为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体责任,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音视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低压电器等领域20种质量稳定、安全风险较低的产品,允许企业运用自我声明评价方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四)锻炼了队伍。国际任职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中国在IEC合格评定体系中担任管理层职务10人次,担任工作组成员61人次,5人次获得IEC1906奖。国际同行评审深度参与。建设国际同行评审员选拔试题库,并组织考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际同行评审员31名。